六体千字文书法字帖:行书千字文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千字文,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千字文欣赏:
行书千字文1
行书千字文2
行书千字文3
行书创作时的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 方法 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1、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

颜真卿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么,关于颜真卿的行书作品,你欣赏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
颜真卿千字文行书作品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1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2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3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4
颜真卿行书千字文作品5
颜真卿书法的意义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图片1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图片2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图片3
行书千字文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书法之笔的运动
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笔落纸后腕须往左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
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有的朋友写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临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临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态度。为什么要临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之处,但临习时不讲究方法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
临就是对照字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不只是抄写帖上的文字内容,有些同志临了一遍又一遍,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自己原来的模样,并无进展,这恐怕就不是临帖而是抄书所致。在临帖练习中,对初学者或对原帖体会不深的同志,以选字放大为宜,这样可以更好更清楚地体会分析原帖字的笔法与结构。对有些基础掌握了临习方法的人则以原大通篇为宜,因为对他们来说,笔法与结字规律已经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原帖的气韵、章法或神采与风格了。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原帖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正,笔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的。我的体会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合原帖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原帖,背临一遍。久而久之,自然会做到“胸中有字,笔下有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