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典型人物有哪些?
弘扬
传统文化
典型人物举例如下。
一、赵元任
赵元任,字宣重,别名妊。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音韵学。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著有《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等著作。
二、陈寅恪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西域
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
古典文学
及史学方法等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
三、王国维
王国维,作为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最早运用
西方哲学
、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
考古学
相结合的开创者。
四、赵孟\
南宋晚期,元代初期官员,画家,诗人,书法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在绘画史地位崇高,无论是研究绘画史,还是国文人画史赵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住中原的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五、王阳明
王守仁
,幼名云,字泊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当年明月
评价说: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
康有为
、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事例
1、李谧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为师。孔[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
孔融让梨
:孔融,字
文举
,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
孔子
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3、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
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喜
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
黄雀
,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凿壁偷光:
匡衡
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
皇甫谧
,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和万事兴
”。
家庭美德
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参考资料:
找图网-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典型人物有哪些?
弘扬
传统文化
典型人物: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
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
苏秦
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3、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
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
李太白
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
杜子美
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